封面人物 ── 李小龍 

創作這件作品的原動力,亦來自李小龍的精神,能人所不能、不屈不撓、提升自己、另創新途。李小龍60冥壽的今天,正好是公元2000年,農曆庚辰金龍年;是個巧合亦是個奇逢,因為此際我們的雜誌正值創刊,順理成章下,我這個小龍迷正要為他做個紀念作,亦為完自己的心願:創作的方向是有別於時下一般造型;因大部份的製作都依唐山大兄的赤膊造型、手持三節棍或側踢為主,固在構思方面是下了不少心思。由從友儕相識的一些外藉龍迷相議過,打從李小龍之弟李振輝在他死後不久,在石灣為其兄訂製的陶器雕像;至在美國、日本、台灣、香港等地在十數年間所出產的都是大同小異的造型,外籍龍迷的評語是:比較像真的作品不多,他們說外國人是不大認識東方人的面型結構,至使歐美出現的產品比較像黑人般;相反亞洲的製作,大部份只得40%相似,因為只要將那個披頭四頭髮加上之後,就是不大像真的效果也平添不少分數;另本港的龍迷就言﹕傳統的造型看厭了,若有些本土色彩則比較有新鮮的感覺,若果沒有了那個定了型的標誌都能給人認同他的像真度,這就算是成功。

 

就因如此的導向,在製作構思方面,我們就朝這方面去設計;意念當從李小龍當年回港發展時,首選是往邵氏洽商,但條件未能合攏下,他便轉投嘉禾懷抱,雙方合作過後成績有目共睹,但他仍感到與邵氏合作最是理想,再加上他的先知先覺的思想驅使下,自己恐怕戲路愈來愈窄,若不創新,自己可能會被趕上絕路,兩者相驅使之下,他便到邵氏從新相議合作;其時邵氏因被嘉禾的李小龍打得死去活來,只以張徹導演的暴力電影負傷還抗,在成績上算能抵擋一二;今李小龍過檔是否可擦新面目呢?其中因緣不談,只看向外公佈的造型照,就知道邵氏的重視,除了一些古代俠客和刺客的造型外,還有一個劇本己經完成了,實為李小龍度身訂造似的,那就是雍正皇朝的弄權之將臣──年羹堯,這個角色實在有很大的挑戰;你可想一想李小龍不但要黏頭套還要留辮,並且不需赤膊,還要穿上蟒袍,這個造型是否一新耳目呢?

 

在當時實引起議論,看慣他的老造型之一派,一點也不能接受;另一方看厭他的一派就感到新意無限,但這個造型只是一瞬即逝,直至他離開人世還未能完成這個故事,就只有留下一些鱗爪、一些支離圖片的記錄;就此一點一滴,激發了我們製作之路向鎖定,他的古代俠客造型比較單調,使我們這些習慣向難度挑戰者所放棄。最後就決定選擇以清裝打扮的李小龍為製作對象;但在搜集資料當中遇上頗大的困難,因為我們手中就只有一張此造型的圖片,資料實在不足,但在各方拼合之下還算找出一個楷模,他的頭部就是難度之始,沒有了標準髮型,面部的製作就相當考功夫,經過不知多少次的更改修正,現在的他,我不敢下評語,待讀者們議評吧!

 

另方面,從他的造型相中只露出半身的蟒袍,故只有往歷史文獻上去找。從故宮博物院文物藏書中的清代宮廷繪畫、龍的藝術及中國服飾五千年三書中,找出蟒袍的資料圖片,使我們了解支持此服的可信性;但它是一件刺繡之作,並且是件圖案特多的設計,在製作時真有點舉棋不定,一是將圖案雕刻上後再作繪製;另一是整個都以微繪畫上而不作雕刻,但在徵詢各方結果之後,決定用微繪。過程中我們放棄一般的造型土,是為省卻焗熱的步驟;改為現時用作維修之用的台灣產之塑鋼土,它的特性快乾、堅硬程度高和表面能造出非常光滑的效果;整個製作過程中,感到這系列的產品實際是造型師的塑製好拍擋。上色方面我們將整個模型噴上1200號底油,面部的顏色由高光點至陰影部份,其層次是以八個色層所混成,並以噴鎗來處理;眼睛及眼窩的繪製,是以友儕驗光師所提供的眼球結構圖片作為參考,盡量使仿真程度提高;至於蟒袍的描繪,就是依據上述三書所述,綜合有關年羹堯的蟒袍結構為袍身藍及石青色,一品至三品繡五爪九蟒,前後各綴補子,文禽武獸,武官一品用麒麟。但李小龍的造型就只穿一套蟒袍,並無穿上那套補子,所以則免了這組製作。

 


©All Right Reserved by MissMEBA.com

For further information, contact: meba@sinaman.com